繁体中文  
 
版主:黑木崖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安倍对华背后捅刀子:北京竟获绝佳动手机会
送交者:  2014年08月21日07:11:37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日本不仅开始出口武器,而且构想还很宏大。”

    美国媒体近日这样感叹日本扩大武器出口的“雄心”。话音刚落,“雄心”又膨胀了一圈。

    安倍政府将召集东盟各国外交和防务官员举行以“海洋安全保障”为主要议题的研讨会,并推广日本的防卫装备。

    早在今年4月,日本放弃了坚持近半个世纪的“武器出口三原则”。

    分析人士曾认为,打开武器出口闸门的日本一开始可能有所顾忌,会“细水慢流”。

15_140402090952_1.jpg

    令人惊讶的是,日本并没有按照这种套路出牌,而是像泄洪一样让压抑的“售武热情”迸发出来。

    向澳大利亚出口潜艇技术、与英国研发战机导弹、向印度出口水陆两栖飞机……日本的武器出口清单迅速拉长,外界看到的是一个打着“和平主义”旗号的国家越来越不加掩饰地“摩拳擦掌”。

u=1506474682,2286359642&fm=23&gp=0.jpg 

安倍的种种举动反而给了中国机会

   日本售武将令南海冲突可能性上升

    日本媒体报道称,据多名消息人士透露,日本政府基本决定,将召集日本和东盟的外交与防务负责人于9月下旬在东京举行研讨会,讨论日本向东盟成员国出口防卫装备一事。

    日方将在研讨会上听取计划发展防卫的东盟各国有关技术合作的要求,同时介绍并力图出售“高质量的日本产品”。

    报道说,研讨会将以“海洋安全保障”为主要议题。作为个别议题之一,日方将就出口政策进行说明,介绍有助于海洋安保的日本船舶和飞机,以吸引各国关注。

    这将是安倍政府决定放松武器出口限制后日本首次与东盟国家举行会议讨论武器出口。

    日本政府相信,如果东盟国家面对“中国日益增加的海洋自信”加强防御能力,日本的安全环境也将得到改善。

    在实际出口武器之前,日本必须与各国达成防卫装备转移协议。

    日本计划与有意购买日本武器的国家讨论签署这种协议,此前日本已经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达成防卫装备转移协议。

    “日本加强与东盟的军事合作,旨在抵御中国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和海洋活动的增加。日本主张从印度洋到南海直到西太平洋的广大海域应保持畅通与自由,而不应当沦为中国的内湖。”

QQ截图20140319094632.jpg

美国军备在亚洲展现的实力,远远高于干儿子日本

    日本媒体这样解释日本的意图。文章说,对于东盟国家而言,日本的防卫装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舰船与飞机。

    东盟一些国家有着整体吸纳日本防卫装备成果的需求。

    日本媒体称,日本与东盟国家的安全保障合作正逐步推进,日本“积极和平主义”的主张以及海洋秩序应当由国际法而非强制力量支配的观点得到东盟国家的认同。

    长期以来,亚洲战略分析家普遍认为:北京最不想看到的是一个重新武装、战略独立、“正常的”日本。但如今看起来,显然北京的强硬政策正促使东京朝那个方向走。

    对于那些认为没必要把中国挑战美国地区领袖地位太当回事的人,这是颗定心丸——只要北京愚蠢地激起邻国担忧和反制,华盛顿就可高枕无忧。

    也许吧。但在我们觉得中国笨之前,有必要看看其他解释。有可能,中国犯的错不同于多数人所认为的,也有可能他们根本就没犯错。

日本共同社18日报道称,日本政府17日基本决定,将召集日本和东盟的外交与防务负责人于9月下旬在东京举行研讨会,讨论日本向东盟成员国出口防卫装备一事。日方将在研讨会上听取计划发展防卫的东盟各国有关技术合作的要求,同时介绍并力图出售“高质量的日本产品”。

    “日本加强与东盟的军事合作,旨在抵御中国在这一地区影响力的扩大和海洋活动的增加。日本主张从印度洋到南海直到西太平洋的广大海域应保持畅通与自由,而不应当沦为中国的内湖。”《产经新闻》这样解释日本的意图。

1.jpg

2.jpg

文章称,对于东盟国家而言,日本的防卫装备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特别是舰船与飞机。东盟一些国家有着整体吸纳日本防卫装备成果的需求。日本时事通讯社称,日本与东盟国家的安全保障合作正逐步推进,日本“积极和平主义”的主张以及海洋秩序应当由国际法而非强制力量支配的观点得到东盟国家的认同。

    日本向东盟国家出售武器对中国有多大影响?中国军事文化研究会常任理事胡文龙18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不少东盟国家有购买武器需求,其中有些跟中国有利益冲突。

    而国家之间凭实力说话,如果日本通过长期贷款等优惠条件向与中国有领土争端的国家大规模出售武器,不仅增强这些国家的军事实力,还可能让它们在争端中立场更强硬,从而使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上升。

几天前的8月15日是日本投降纪念日,在日本这个日子被称为“终战纪念日”。知名日本问题学者、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加藤嘉一专门撰文,介绍日本人如何看待这一天。

    终战纪念日,对我这个普通日本老百姓来说,并不陌生。

    它指的是8月15日,是我们投降的日子。从小到大,每年到8月15日,舆论就变得不一样。

    各大报纸毫无例外地撰写有关“终战”的社论,有的呼吁如何记住那场战争,再也不要犯当年的错误;有的追究战争责任的问题,说那场战争还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结束”;有的探讨到底什么是符合时代的和平,并如何面对国际新局势……

1.jpg

日本问题学者、察哈尔学会研究员加藤嘉一

    看看2014年,即终战69周年8月15日的社论吧。

2.jpg

安倍忽悠老百姓

    《读卖新闻》的社论以“今年,也迎来了终战之日”为开头,强调为了维持和平,使得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最小化,日本务必加强日美同盟与国际协调,也肯定了7月份安倍内阁通过的集体自卫权的部分实施。“重要的是,日本今后坚守了让美国方面感到值得信任、值得保护的国家地位”。

    《朝日新闻》的社论立场与《读卖新闻》截然不同,明显与安倍政权站对。社论表达的意思是,安倍内阁“忽悠”老百姓,在没有充分沟通和说明的情况下,强行通过了集体自卫权的实施,从此开始,日本从“不打仗的国家”变成了“可打仗的国家”。

    坦率说,这些社论的论调和立场,以及两大报纸的立场纷争,没什么出乎意料,“我们”都习惯了。当然,围绕如何回顾,评价一段历史,国内容纳着不同的主张和价值观本身是好事,说明这个社会是相对健康的。假设一个社会在总结一段历史的过程中只能容纳一个声音,那才是可怕的境地。

69年过去了。这个时间不短,至少没那么短。这么长的时间里,日本人一直在思考。

    思考的是什么?是依然追究“那场战争”的成因、背景、后果、责任等问题,说明“那场战争”对日本人的活法与命运来说多么地意味深长和错综复杂。这种思考或许“没完没了”。
    作为一名年轻人,我深信、也已经做好心理准备:日本人将永远追究那场战争的来龙去脉,至少本人在世的期间,肯定不会中断论战的。

我注意到,最近有一种舆论似乎超越了“8·15终战纪念日”的意义。

3.jpg

  不少日本人认为,日本最后投降的最直接原因在于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的原子弹,其日子分别为8月6日与9日。那么,日本社会迎来8月15日之前,如何“纪念”6日与9日已经是个重要命题。况且,后者或许具备着更加广泛且普世的、人类历史有可能共同面对的涵义与教训。毕竟人类有史以来使用核武器就有那么两次。

2.jpg

  倘若人类社会有一天,真的愿意告别核武器,实现美国总统,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奥巴马所提倡的“无核世界”,那么,记住广岛和长崎,至少超越了记住日本或二战的范畴。

    但愿,日本人“纪念”终战的意义是超越时空的。

    我去过广岛,与广岛人打过交道。他们很反战,由衷渴望再也不要打仗。广岛人和长崎人是日本和平主义的先锋,从当前的语境来说,她们也属于普遍反对安倍政权的某些政策之群体,比如,7月安倍内阁通过集体自卫权的部分实施。在她们看来,安倍是在“突破历史”。

    我有时也感到困惑。    日本人对“历史”两个字是执着不放呢,还是容易忘却呢?绝大多数中国人和不少日本人觉得“日本人是容易忘却历史的民族”。这番话,在我看来,不无道理。

    不过,看到日本人对“如何清算那场战争”又这么地执着不放,作为一名日本普通老百姓,此时此地,我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即“执着不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凭什么要如此执着?为的是记住?纪念?反思?还是忘却?

    我很清楚,不敢面对过去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不敢清算历史的政府是没有希望的;不敢交代真相的国家是没有历史的。
    但愿,纪念为的是往前走。总结过去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寻找未来。

0%(0)
0%(0)
  没看出北京得到那些绝佳好处机会  /无内容 - 老弄堂 08/21/14 (68)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3: 我想买个lab top ,只上网,要讲话,不
2013: 美国军方首次使用JLENS飞艇制导AIM-120
2012: 工业体系建设决定我们的历史和未来 zt
2012: 中国电科研发的“魂芯一号”获安徽省信
2011: 卡扎菲快完蛋 利比亚反对派全面进攻首都
2011: 利比亚反叛军勇猛占领据特里玻璃市中心
2010: 民国文人经济收入一览:鲁迅收入480万元
2010: 历史上的今天:1990年8月越南撤军柬埔寨
2009: Kitanic: 蒋介石浇水,毛泽东摘桃
2009: 大陆 v 台湾,中央真的在薄此厚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