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黑木崖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施洋:快前排就坐,看打仗咯——人类观战小史
送交者:  2014年07月21日21:14:13 于 [世界军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施洋:快前排就坐,看打仗咯——人类观战小史

字号:
2014-07-18 08:08:17
关键字 >> 以色列空袭哈马斯加沙观战战场旅游团坎尼会战奔牛河战役电视直播战争

一边是以军“战机与炸弹齐飞”,另一边是市民“夜景共火光一色”——以色列人自带桌椅和酒水零食,聚集在加沙市外2公里的山顶上“欣赏”空袭的行为,让西方的大小伙伴都惊呆了。

按照丹麦《基督教日报》的描述,“在这里,山顶变成真实战争剧场的前排坐席,观众可以直视空袭下的加沙地带。”许多西方网民厉声指责照片中“观影人”失去道德底线,“在他们的眼中,谋杀场景成为一场大家拍手叫好的公共演出,他们是在为死亡呐喊助威”。还有网民评论称,“这是我看到的最令人心寒的照片,人类这是怎么了?”

以色列民众自带凳椅,观看漫天战火

以色列民众自带椅子甚至沙发,观看漫天战火

“现场观战”这一特殊消遣的复兴,虽然在今日为人们所不齿,但却已经不知不觉在人类的历史中潜伏了数千年之久。最早的“战场旅游团”并不可考,但早在原始部落时代,部落之间解决争端的“战争”就是在全体成员的关注之下进行的。追溯历史,罗马共和国时代虽然极少有史书记载市民在野外观战的故事,但罗马市民和贵族对血腥角斗这种“战场再现”的狂热爱好早已名扬史册。

在古代战争中,由于双方军队人数有限且相对高度集中,战场范围十分有限,旁观者很容易达成“一目了然”的视觉效果;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弓矢的杀伤范围不会超出战场以外太远;加上当时生活的慢节奏与娱乐活动的匮乏,一场波澜壮阔又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大会战显然成了当之无愧的“时代大片”。

举例来说,战史上鼎鼎大名的坎尼会战中,超过十万之数的罗马和迦太基步兵血腥厮杀的战场大约宽5公里,深2公里。当时的弓箭射程最远也不过300米,而在晴好天气下,平原上人们的视野可以达到4公里以上,因此在距离战场边几公里的地方找一个稍高的土坡就能把战况“尽收眼底”。

坎尼会战旧址

坎尼会战旧址,站在小土坡上的视野十分开阔。那个时代的战场范围不大,一处高地便可“尽收眼底”。

坎尼会战地图

坎尼会战地图,这场会战中罗马出动了本国20%的役龄公民,损失了本国10-15%的役龄公民。即便如此,会战主战场的范围也不过长宽数公里。

大部分古代战争的规模远逊于坎尼会战,周围还可能有高地、城墙之类的制高点,寻找观战地点更加容易。当然多数时候,战场一角一般看不到会战全貌(日本战国的大名合战除外),反正观战不是看球,不需要总览全局知晓比分,只要能寻觅到一个角落看着两军擂鼓冲杀,体验一下刺激的视觉效果就好。

当然围观有风险,群众需谨慎。北周末年,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讨伐当时还是权臣的杨坚,双方最后决战于邺城城南。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邺中士民观战者数万人,行军总管宇文忻曰:‘事急矣!吾当以诡道破之。’乃先射观者,观者皆走,转相腾藉,声如雷霆。忻乃传呼曰:‘贼败矣!’众复振,因其扰而乘之。迥军大败,走保邺城。”

今日的邺城博物馆仿照旧式城楼设计

今日的邺城博物馆仿照旧式城楼设计,站在城头虽然会有箭矢攒射之危,但观战视野却非常开阔。

 


 

遭了箭雨的士民成了这场战役的关键,但后人们为了各种目的,依然在观看战争的路上“前赴后继”。寻求刺激的娱乐心态固然是重头,但贫苦农民与贵族们在战场上当“外围”的目的和表现大相径庭。

在日本战国时代,频繁发生在境内各地的大小“合战”成了农民的盛会。附近发生大名间的野战时,许多农民干脆放下手中农活,手持锄头、耙子躲在战场一旁观战,在“节目”散场时则靠偷窃战死者的财物或者袭击落伍者(战败逃出战场的落单武士)来赚取外快。不然,你以为在黑泽明的传世之作《七武士》中,武装全村农民的腹当腹卷和弓箭刀剑是怎么来的?还有,搞本能寺之变的明智光秀兵败之后就是被农民弄死的。

日本电影《七武士》中的著名片段,村民们拿出了各种武士的刀剑和防具

日本电影《七武士》中的著名片段,村民们拿出了各种武士的刀剑和防具,他们无一例外是在围观战斗后捡来甚至抢来的。

在17世纪后30年,“太阳王”路易十四无疑是贵族观战界最热衷此道的拥趸。这完全要归功于百战百胜的法国攻城名将沃邦元帅。1673年之后很多年,每逢沃邦攻城,路易十四观战团便会如约而至。

虽然名曰“亲自督战”,但皇帝的大营却要另建于军营一侧。因为小小的军营实在hold不住“太阳王”出名的排场。观战者包括贵族及其眷属、大批仆从、女裁缝师、理发师,及主办膳食的各色人等(舌尖上的太阳王可以另成一篇了……)。花枝招展的女宾、彩色帐蓬、大臣和贵族的天鹅绒与丝绸锦缎,把战场的一角变成了特殊的集市。

当攻城开始时,那支特殊的观赏团就在选定的高地上大饱眼福,看着士兵在泥土之中,像蜘蛛吐丝织网一样,于要塞四周构筑着平行壕及弯弯曲曲的通道。每天都有驰马来报告战况,“集市”里的人还就即将到来的战果打赌,谁让那时候还没有足球呢?最后,当守军放下武器时,他们还要前去参观战俘行列。

反映沃邦元帅指挥的一次攻城战的油画

反映沃邦元帅指挥的一次攻城战的油画,画面近处不少衣着华丽的贵族或骑马或在地上观战。他们的营地比军队营地更远,视野也更好。

直到拿破仑时代,观战依然是十分普遍的贵族活动。这一时期的火枪射程仅有不足200米,火炮的射程也很少超越2、3公里,因此虽然战场上硝烟四起,但围观的风险并没有比罗马人大很多。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对博罗季诺会战的大量描写,便是借助前往战场后顺势观战的主人公彼埃尔的视角展开的。这位前来见朋友的小贵族登上了拉叶夫斯基山冈,在那里的俄军炮兵阵地上观战,并且为俄军的英勇所鼓舞,自动参加了战斗——小说里的情节当然只是作者的假象,但也说明这一时期观战并不罕见。

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到了拿破仑时代,想要观看战争全貌已经很难

电影《战争与和平》剧照,到了拿破仑时代,想要观看战争全貌已经很难,一方面战场随着横队阵型的流行不断拉长,另一方面参战部队数量也空前增加。“兵马满万,无边无岸”所言非虚。

观战找刺激的“习俗”不仅在欧亚大陆盛行,新大陆的美国人也对其追捧有加。西部人民围观手枪决斗早已不是新鲜事。美国历史上仅有的内战——南北战争更是美国人民的盛会。1861年,当第一次大规模陆上战役——第一次奔牛河战役爆发时,包括不少国会议员在内的华盛顿居民都赶往现场观看。数百人骑着马或者乘着牛车挤到圣特维尔附近的一座小山上,虽然这里只能看到火炮的烟火,但因为有现场感的枪炮声和不时前来报告战况的联邦军军官,观战倒也显得精彩纷呈。

当天下午,北军在南军的冲击下开始退却,全面溃败的北军此时却发现通往华盛顿的大道上挤满了正龟速回家的“热心市民”。最终,无路可走的不少北军士兵和国会议员就这样进了南军的战俘营。

反映第一次奔牛河战役的油画

反映第一次奔牛河战役的油画,撤退中的北军就是因为被观战军民拦住了退路,陷入了极度慌乱而大败。

今日爱好者们重现的“第一次奔牛河战役”

今日爱好者们重现的“第一次奔牛河战役”,可见在内战时期,双方开火的距离依然很近。

 


 

难得的一张全家福——在奔牛河后方的小山上观战。

难得的一张全家福,这家子人衣着整洁一本正经,并不仅仅是在野餐,而是在奔牛河后方的小山上观战。

南北战争以后,一方面枪炮的杀伤威力和射程都不断增大,原本狭小的战场已经不断扩大为“一望无际”,两军短兵相接的“盛景”也不复再现;同时,战争的观赏性急剧下降,观战的危险性却在直线上升。就像一部票价越来越高剧情却一路下滑的电影续集,愿意买票进场的顾客自然寥寥无几。

另一方面,在民族主义兴起,战争形态也向全民参与的总体战发展的情势下,国家的每一分子都被强行裹挟进国家机器投入战争之中,再也不存在“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战争。因此,观战渐渐式微。

随后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把整个大陆不分地域变成了一个巨大战场——抗战初期的租界或许是最后的孤岛,不少人在这里目睹了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壮举,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连生存都保障不了的人们,自然也没有冒险观战的任何可能了。

观战史看来要戛然而止,但剧情发生了神逆转,仅仅几十年后,观战事业从战场周边的少数人,竟扩展到了全人类。

远离战场的人们,早在1968年便能享受在电视机前观看战争的便利。随着电视媒体的发展,摄影记者跟随坦克发起冲锋的海湾战争一度成为媒体呈现战争的高峰;而今日视频网站的兴起更使战争的一手呈现更加多样化。

叙利亚内战中,俄罗斯安娜通讯社不止一次将摄像机按在坦克炮管上方,以几近第一人称的震撼视角呈现内战;政府军也将那些被击毁的反对派摄像机中的视频提取出来,为人们展现了炸弹落到头上的“最后一秒”……这些素材不仅给人们提供了战争的第一现场,更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刺激——面对屏幕,真炸弹爆炸远比电影大片过瘾。新时代的“观战传统”也借助“关心时事”的理由,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

至于巴以之间的争斗,在几十年冤冤相报之后早已演化成一部无人能解的烂账。谁也没有彻底解决问题的决心或者能力,舞台剧式的打击未必能达成理想的效果,却绝对是最彰显态度的行为。这种行动,既包括以色列“定点清除”式的空袭、炮击,也涵盖哈马斯武装隔三差五的土火箭攻击。

既然是舞台剧,就少不了热情观众,观战形式难得地“复古”了一把。以色列人聚在山上喝酒看轰炸,巴勒斯坦人也一贯会对着腾空而起的卡桑火箭烟柱挥手欢呼。当然,剧场座位分三六九等,巴以居民的观战条件也有平房屋顶和草覆山头的差异。

这样看来,与其说是“观战”本身引人斥责,不如说是古典的“VIP包厢式”与当代“电视式”形成的反差,触动了时代的G点。从人类的本性来看,观战行为恐怕永远不会消失,只会越来越“文明”。至于战争本身,对不起,它是用来摧毁文明的。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4_07_18_247955_s.shtml
0%(0)
0%(0)
  天天看战报的领袖将军们不是更没人性么???  /无内容 - 仁在糨糊神不有疾 07/22/14 (46)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3: 请问:一个国家全面工业化(如南棒子)
2013: 中俄同床异梦:两国还能走多远? zt
2012: 老子的道究竟可不可道?
2012: 水淹帝都啊 北京此次降雨为60年来(195
2011: 美国不行了?
2011: 清朝新式陆军旧影(组图)
2010: 近平:坚决反对任何歪曲丑化中共历史的
2010: 看完就知道:中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相差多
2009: 为昨晚没见此贴的网友, 再贴一次,
2009: 欢迎拍砖:俺在国外这么多年,从来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