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专访:中国的教育是犯罪吗?
送交者:  2021年04月25日14:10:33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这个访谈做得太好了,问题问得很有深度,何伟也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人


何伟在匹兹堡出生,成长于密苏里州。1988年,进入普林斯顿大学英文系,1992年毕业,取得学士学位。毕业同年,获得罗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研习英国语文与文学。

1996年,参与和平队(Peace Corps),和平队为其起中文名 - 何伟,赴中国工作,在四川涪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今重庆市长江师范学院)英语系教英文。在此工作两年并学习中文。1998年,合约结束,移居北京,担任记者与自由撰稿者。1999年至2000年间,任华尔街日报北京记者。2000年至2001年间,任波士顿环球报北京记者。2000年至2007年间,任纽约客驻北京记者。

2001年,出版《江城》(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内容记述他在四川涪陵的生活经验,成为畅销作家,其写作之路也变得顺利。

2010年后,举家移居埃及开罗,任纽约客中东记者。 2019年8月,全家搬迁至四川省成都市,并于2019年秋季起任教于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维基百科)


公众号“德川咪咪”

517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

我最喜欢《江城》。

看到许多答案都说《江城》最好,各有理由。对我而言,最打动人的是他文字中的隽永之美——


涪陵有许多搬运工,人们把他们称为“棒棒军”——手持竹棒的劳务大军。通常,在冬天,棒棒军的队伍尤其庞大,因为这是乡下的农闲时节。但像他们这样的人其实哪儿都不缺,不声不响,无处不在,有点诡异。他们三五成群地站在卖彩电的商店门前,目不转睛地盯着一大墙电视屏幕。若是碰上老外坐在街边小摊吃东西,立马就会有十来个棒棒军围拢过来看个究竟。要是码头上哪儿在吵架,他们也会围过来,穿着蓝布衣服,手里拄着竹棒,听得津津有味……如果没有一群棒棒军围观,那交通事故也就不算真正的交通事故。他们是一群悄无声息的人——有时即使是最惨不忍睹的事故,也唤不起他们开口的欲望——他们不出面干涉。他们只是在看。

(翻译者是李雪顺,他也出现在《江城》中,被描述成一个年轻的、野心勃勃的英语教师。原文很美,李雪顺的翻译也很好。)

看完《江城》,我还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念头——我想要认识何伟。因为这个来自美国的观察者,本身就是江城故事的一部分,他的存在和江城本身一样富有魅力、引人深思。同时,他是一个书写中国的记者,是非虚构写作领域的大师。22岁的我手捧《江城》,一遍又一遍地拆解、默念、朗诵……希望通过这种“逆向工程”,去寻找非虚构写作的秘密。那时我想,如果蒙幸与他相识,得几句点拨,那该多好。

我在网上搜何伟,发现不少照片里,他抿着唇,双眉微蹙,脑袋侧向一边,仿佛在思索,又仿佛在困惑。


青蜂侠


GISer,NJUer, 地图爱好者,

114 人赞同了该回答

个人还是更喜欢《江城》(River Town)。在这本书里作者作为以个旁观者的视角来观察一个小城里面的各个层次普通人的生活,想法以及小城的各个方面。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温情,就像是在作者的带领下来感受涪陵这个小城,以另一个视角来看看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在的想法。


《甲骨文》写的很好,在书组织上比江城更成熟些,内容很丰富,像是一个深度描写中国的纪实文学,里面政治内容更多些。

《寻路中国》像是作者在中国7年生活的一个总结,设计到了各个方面,写作手法和内容组织也更纯熟,犹如一部中国的调查报告。这本书里我更喜欢作者住在北京城郊的生活段落,有游历的部分,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的部分,很丰满。

Peter Hessler的文字犹如行云流水一般,从容淡定,浅显易懂,简单的文字就能描述出丰富的场面和情感。我很喜欢这样的文字风格。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20: 他创造了历史
2020: 毛泽东时代
2019: 看了这些,我的心在滴血
2019: 声援戴耀廷、陈健民、朱耀明
2018: 郭文贵终将害人害已
2018: 川普挣了面子丢了里子
2017: 朝鲜人民最恨中国,不是美国。zt
2017: 请君入瓮
2016: 中国最富强?会笑死人!
2016: 文革铺平了中国的资本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