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回京杂记(2)
送交者:  2019年06月19日09:37:05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芨芨草

回京杂记(2)

 

和三年前相比,这次回去感觉城区的景致大的变化不多,所以没拍几张照片。

给大家看看我在觉得有点儿意思的地方拍的照片。

 

1.JPG


这是东四附近的一个胡同口,进胡同就是一个公厕。

我在意的是这块牌子。

 

2.jpg

公厕外面没有花坛什么的,这个“园”是指哪里呢?在丛中笑的是“她”,怎么琢磨都会联想到厕所去。也许是我想得太多了,呵呵。

 

3.JPG

 

4.JPG

这是北京市仁爱慈善基金会在灯市东口施粥,排队领粥的队尾在居此地几十年没动地方的“稻香村”门前,对这一带熟悉的海外老北京人应该能有印象。

据说这个基金会每天早晨都会在相同的地方施粥,谁都可以去领,而且不止这一个地方,基金会在其它地方也施粥。我看了一会儿,领粥的人似乎都是附近的居民,只有一个中年女士从服装看是扫大街的外地民工。施粥车上放着一次性粥碗,但排队的人手里都拎着一个远比粥碗要大的小锅或其它容器。北京的常住居民起码的温饱应该不成问题了,不会缺了这一碗粥就饿肚子。从而想起了常驻北美的中国大妈们虽然衣食无忧但仍锲而不舍地到教堂或超市抢、领免费食品的场景。这和地域没有关系,不管身在国内还是人在海外,有些中国人虽然生活富裕了,但精神还是停留在贫困线上,没有与时俱进,看见了不要钱的东西总是心痒难耐,从嗓子眼里伸出小手,收为己有方才心安意满。

同时也怀疑这个基金会的意图是否是为了出名壮脸。真心要做慈善事业,应该到“低端人口”聚集的地段去施粥,即使“低端人口”都被蔡奇之流赶出了北京,北京还有很多外地民工。在市中心做此种慈善事,领粥的都是红光满面的本地居民,这慈善事所做何为?

 

5.JPG

一个人不管走到哪里,都要吃五谷杂粮。有进就得有出。出门在外,不可能出门之前在家里把所有的准备都做好,所以利用公厕是难免的事情。

我在公厕里发现了一件和三年前不同的事情:不管是男厕还是女厕,厕所门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在门框上挂了一块布帘,布帘上写着星期几,似乎每天要更换,以确认每天都被清扫。不过布帘只遮住了上半截,可以从布帘下面看见里面,而且进出时布帘被掀开,一瞬间也可以向里面窥探。男厕所一般没人看,请看都不看,女厕所则总会令人浮想联翩、夜不成寐。有门时门可以拦住有意之人的视线,北京市政府官员大概没想过一块布帘会增加犯罪率。

走出公厕后我忽然想起来,那天应该是星期四,还挂着一块星期三的布帘,已经下午了,说明打扫卫生的人还没到。一块布帘暴露了清扫人员偷懒怠工!

 



这是一个立交桥旁边的一个人为开出的通道。我特意过去看了,铁栏杆是焊在底架上的。为了少走几步路,得使出多大劲才能把焊件掰断呀!

 


 

8.JPG

北京有很多小区都被铁栏杆围住,自成系统,宛如以前的机关大院、部队大院,小区门口有物业公司派出的身穿黑衣的保安常驻,保安主要是检查要进小区的车辆是否是登记过的车辆,拦住没登记的车,不允许外部车在小区内停车。干保安的都是外地民工,本地人不干这个活--丢份儿。

小区门口虽然设有栏杆,但那是拦车辆不拦行人的,行人可以从栏杆旁边绕过去。

这个铁栏杆被打开缺口的地方原本也是焊上去的,居然有人不愿意走大门而愿意翻栏杆,这得用多大劲才能把焊上去的栏杆一根一根地掰下来呀!

为了少走几步路,中国人真是用尽了心机。这是不是也是政府总挂在嘴边的“弯道超车”的一个缩影呀?

0%(0)
0%(0)
  回京杂记(1) - 调侃军政 06/19/19 (278)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8: 从拉姆斯菲尔德到哥德尔
2018: 吃粽子吧!但别提什么“爱国”了
2017: 假姚明珊照片广流传 王岐山妻真容
2017: 看看南街村如何顶住压力实现真正意义的
2016: 【銅鑼灣書店風波】呂波張志平挺李波 
2016: 【铜锣湾书店风波】巿民抗议何俊仁「抽
2015: 再谈香港普选:坚持普世价值,必须旗帜
2015: 对历史罪行,是该清算,还是该赦免? z
2014: 给党中央的建议:为理论家们扫盲的任务
2014: 令政策,七年前十七大代表;七年後「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