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印度山地军,一支21世纪的二战军队
送交者:  2017年08月13日19:55:51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观察者网一周军评:印度山地军,一支21世纪的二战军队

  • 施洋

    施洋外交与军事观察者,独立评论员

2017-08-13 11:47:18 字号:A-           A               A+ 来源:观察者网
关键字: 山地军印度陆军30DE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施洋】

本周让世界关注的,可能是朝鲜与美国乃至俄罗斯在口头层面越说越热闹的“嘴仗”;而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印边境洞朗地区的部署、动向以及两国边境问题未来的走向才是最让人关心的话题;而在另一头的日本,随着海自新一代护航驱逐舰项目的竞争结果尘埃落定,海上自卫队的水面舰艇力量的未来走向,又将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21世纪火力与二战步兵的对峙

本周,有关印度军队在洞朗附近调兵遣将的“新闻”频频,而越境印军的数量规模一直处于一种“谜”的状态。先是有媒体传出报道,称印军部队已经赶走了边境村庄里的居民,又说印军第33军团的部队已经开始集结并增援边境,随后又有更加权威的印度媒体引用印度军方的消息对上述信息予以了否定;还有尼泊尔和不丹对于中印边境对峙的各种不同声音。

类似的新闻还有诸如印军第33军团已经动员了60%的部队,以及印军宣称没有在洞朗附近部署炮兵部队等等消息,如果再算上CNN等一些西方媒体在距边境十几公里的地方拍摄到的印军炮兵的调动,洞朗方向的印军一侧可谓是相当热闹。

CNN记者拍摄到的印军FH77B型155毫米榴弹炮行军车队,地点在乃堆拉山口以南数十公里

对于中国人而言,“军团”这个词汇上一次出现已经是红军时代了,之后出现的最为相似的一个词语可能是“兵团”。考虑到这种名称一般用于称呼军以上的大兵团单位,印军调动的消息着实引发了网络上不小的反应。不少不明就里的朋友就开始以此为由,嘲讽“中必输”或者某政府部门缺钙。

不过熟悉印军部署情况的朋友可能对这条消息“不为所动”,原因很简单,印度所谓的军团就是解放军以前的军,属于媒体在翻译上缺乏军事常识的失误。而这个33军团下辖的3个山地师,原本就驻扎在洞朗当面的锡金地区,既算不上是外来的“援军”增兵,也并非真的“数量庞大”。

说起中印边界东段地区,也就是印度东部司令部的印军部队,长期以来国内媒体的报道给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不可小觑”,特别是印度每次在东部司令部扩充部队之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山地部队”的称号就会被中国媒体炒作一番,大有一种“三哥意欲何为”之感。不过如果详细了解印度军队山地部队的话,可能你对“意欲何为”的回答就会有点儿出人意料。

印军山地师本质上只是削减了重武器的普通步兵师,带有浓烈的地方守备部队色彩(图为印方视角下的东线布防图)

33军组建于1962年,不过并没有参加后来中印之间的边境战争——更加老牌的第4军在战争中作为印度参战的主力部队被解放军教做人了。组建伊始,33军就负责锡金地区的防务,在印度政府连年扩军后,该军目前在编制上拥有了第17、20、27三个山地师,并在军下直属一个炮兵旅。按照部队员额来算,每个印军山地师规模都在15000人左右,因此33军总兵力大约在50000人左右。

这支部队是从锡金到西里古里走廊方向印军的主要兵力,东部司令部的另外两个山地军第3军和第4军都驻守在中印边境东段藏南方向的阿萨姆邦等地区。此外东部军区还直辖一个山地师作为预备,合计是10个山地师,总兵力超过15万人。

然而从军团和山地师的编制和装备看,这些山地部队的作战效能实在是令人担忧。由于东部地区地势较高,传统的装甲部队并不适合在这里进行突击和机动,因此金将军那句“未来战争是炮战”在这里就派上了用场。

然而,印军山地营(印军称之为“团”)因为基本是纯粹的步兵营,上级掌握的卡车主要用于弹药辎重以及指挥部门各类装备的运输,其步兵机动大多数时候还得靠走,携行火力也只有无后坐力炮和81毫米迫击炮以及更小的50毫米迫击炮;印军旅一级的火力支援单位则只有120毫米迫击炮。

即使印军师一级的炮兵,也仍然是120毫米迫击炮和105毫米榴弹炮并存,而且印军部队中有不少装备了几十年的IFG火炮,其性能和寿命都很糟糕,但是因为印军山地部队一直在扩军加上印度榴弹炮换代一直进展缓慢,这些装备也就留存了下来。

山地军炮旅虽然摆脱了120迫击炮,但是依然只有105毫米榴弹炮……只有极个别炮兵旅,才有营级的FH-77B型155毫米自走炮。此前CNN拍摄到所谓的洞朗方向印军火炮部队中,就有部分FH-77B,表明印军确实已经将这一方向上的最好的炮兵部队调往前线。

西线卡吉尔山脚下的印军FH77B榴弹炮,整个东线的FH77B数量极其稀少

这样一支大规模的步兵部队,其构成非常接近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还没有实现合成化的解放军陆军军,当然按照印军的正常训练水平看,其步兵部队的作战水平可能还要稍逊色一些。

至于每年在印度阅兵式上展出的“龙卷风”和“皮那卡”两种远程火箭炮(实际列装的“皮那卡”射程只有30公里,我们姑且当他远程),目前都被印军作为战略武器编入了西部针对巴基斯坦方向上的3个炮兵师中;同样的,印军仅有的12套美制反炮兵雷达(印度自行研制的产品虽然上过阅兵式,但是一套实际装备的也没有)也全部在这些炮兵师中。当然从坦克两项半决赛中印度代表队2辆T-90S坦克连续遭遇严重故障被迫退赛看,这些装备在印军中的妥善率估计也就那么回事。这两种装备的缺席,对印军在东线炮兵的战斗力,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印军在阅兵式上展示的美制AN/TPQ-37型炮位侦察雷达,我军也有类似装备

印军当面的解放军部队,无论是山地旅还是机械化步兵旅,都在旅一级配备了远比印军强大的炮兵力量。我军的山地旅不仅有传统的96式122毫米牵引榴弹炮,近年来更是成建制换装了09式122毫米卡车炮和11式122毫米轮式火箭炮。其火力远远超出当面印军任意一级配属的炮兵力量,而考虑到我军普遍装备的包括炮兵雷达、无人机在内的现代化指挥控制系统,我军炮兵还拥有印军所不具备的高效反炮兵手段和校射系统,使得双方的炮兵作战能力实际差距进一步拉大。这还没有考虑我军西藏军区直属的数个营的03A型300毫米远程火箭炮,以及最近奉调进入高原地区的大量DF系列短程战术弹道导弹这些印军在这一方向上根本就没有的武器装备,则更是让这场火力战的对比早早就失衡。

西藏军区某炮兵旅拥有2个PHL03A型12管300毫米远程火箭炮营

印军在机动性上的缺陷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火力上的不平衡。从面积来看,整个东部军区只有二十万多平方公里,印军在东部司令部部署的部队密度实属相当之高,也正是因此,我们很多时候都认为印军在这一方向对中国必然在准备着“大动作”,然而从印军的视角来看,情况并非如此。由于东部军区的地形多山,加上印度政府常年忌惮解放军入侵,不愿也无法在边境地区修建高等级公路、大型兵站等战备基础设施(害怕被解放军“吃瓜落”),导致当地的基础设施极为薄弱,交通不便。加上印军山地师部队卡车编制较少,平均只能承担不到1/3部队的运输,导致印军大编制的山地步兵师整体的机动能力大打折扣。

印军的山地旅机关作为师和营之间的衔接,除了旅部、相应的参谋人员和少量旅部保障人员外,只有配属的120毫米迫击炮,相较于规模相近的解放军山地旅配属的122毫米榴弹炮、卡车炮和火箭炮,其火力因此会出现整师机动速度太慢(火力只能说从数量上接近),整旅机动战斗力太弱(火力上严重不足)的尴尬场面。而在1962年的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凌厉的突破穿插分割包围战术对印军造成的震撼显然也影响至今。印度对应的解决方案,就是增加山地部队的数量,将东段的各个隘口、哨卡都分兵把守,虽然不可能发起大规模进攻战役(小规模执行“前进政策”倒是不受影响),但在战略上能够解决对中国军队快速穿插的纵深防御问题。

印军山地旅的主要支援火力——MO-120-AM50型120毫米迫击炮

西方军队在山地之间解决机动速度的一个常规手段是大量给山地部队配备直升机,但是印军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军队,巨大规模的山地步兵想靠直升机进行机动显然也是不太现实,由于印度空军常年强势,掌控了印军绝大多数的运输直升机甚至武装直升机,印度陆军目前只有少量用于通讯联络和要员运输的轻型直升机,且多数部署在印巴边界的西部地区,东部军区无法染指。

近百架5吨级的“北极星”直升机,对于印度陆军而言,实在是杯水车薪

既然是“分兵把守”,印军的数量优势在实际被迫采用“消极防守”后往往也就没有那么明显。在我军强大的火力之下,印军部队往往会陷入打不过又跑不掉的尴尬境地。至于有多少人非法越境、构筑了什么样的工事,相比于整个全局的情况,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在上个月初,曾经有朋友问过我关于中印边界爆发冲突的可能性,当时笔者的预计,印军由于部队装备和后勤、基础设施等种种限制,难以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反而是中国军队,依托高效率的动员机制和长期的准备,在对高原地区的作战部队进行靠前部署和物资、人员、弹药的补充后,在2-3个月能反而具备发起在浅近纵深内歼灭当面印军若干个旅的小规模战役能力。根据目前笔者了解到的情况看,我对印军的估计似乎没出什么偏差,对解放军倒是过于保守了一些。

对印战备,我军一向强调“两手都要硬”;除了西藏军区和新疆军区,祁连山脚下的2个新锐合成旅也“跃跃欲试”

当然,中国人民解放军向来是一支讲政治、讲纪律的部队,在对印度问题上,在聚集力量做好准备的同时,要寻求和等待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就好像近日有人建议解放军应该在印军越界伊始就以边境巡逻部队予以“迎头痛击”,殊不知在当时印军占据主动的情况下所谓的“果断反击”,实际上是在后方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情况下的军事冒险,一旦执行不好,反而容易在吃亏的同时给予对手口实。现如今随着解放军在边境相应方向上的准备更加充足,在军事、外交上赋予我们的选项也更多,在处理解决边境争端上我们的空间也就越大。不难想象,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统帅,也必将能妥善解决这次持续数月的边境争端。

海自的军改,从造舰开始

8月9日,日本防卫省正式公布了下一代护卫舰30DE的设计方案,作为时隔20多年后日本恢复建造的新DE,该舰在设计上体现出的技术特点和变化,显然也昭示了海上自卫队未来发展的方向。

DE这个名号,虽然大家现在都翻译成“护卫舰”,但是标准的名称应该是叫“护航驱逐舰”。这个名字按说是个美国范儿十足的提法,海上自卫队之前的旧日本帝国海军就从来没有用过类似的名称。不过美军在上世纪70年代末已经已经将DE都改成了FF,正式用护卫舰这一“普世”称呼,只有日本对这个美国味道十足的词汇依然不离不弃。不过在30DE以前,日本建造的护卫舰都配备给成为地方队的港口守备部队,因此作为一种近海作战使用的小型舰艇,日本护卫舰的要求基本上只有两条:第一,能反潜,第二,便宜。

海自的筑后级护航驱逐舰,满载排水量不过1480吨,却硬是装上了1座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器,是全世界最小的阿斯洛克搭载舰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上世纪60-70年代建造的日本护卫舰都属于极具特色的“小型反潜舰”。他们的排水量只有1000-1500吨,防空武器只有双联装76毫米高射炮,反舰武器还是这组炮,但是在搜潜、反潜武器上却是相当高级,不仅配有当时先进的拖曳声呐,还有火箭深弹炮甚至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这种廉价的小型舰艇能够大量建造,作为港口和近海反潜作战的核心力量,很好地与海上自卫队的驱逐舰配合。在冷战末期,为了替换一些老旧的护卫舰,海上自卫队建造了6艘阿武隈级护卫舰,该级舰虽然装备了“鱼叉”反舰导弹、“密集阵”近防炮,但无论从其2000吨的吨位还是连直升机甲板都没留的配置看,“阿武隈”依然是这条线性升级路线上的船。

随着冷战结束,海上自卫队对于反潜作战的压力一下子减轻,而上世纪80-90年代充沛的防务开支,也让海上自卫队的换装过程一下子进入了快车道。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末的12艘初雪级和8艘朝雾级驱逐舰,让自卫队护卫舰队的通用驱逐舰得到了彻底更新,90年代,延续这个节奏的“村雨”级继续入役,而海上自卫队此时也转变了装备方针,昭和年间那种护卫舰队造DD,地方队造DE的思路被护卫舰舰队用新DD,地方队用老DD的思路所取代。于是我们看到DE在阿武隈级之后停止了更新,而被“村雨”级顶出护卫舰队的“初雪”级则进入地方队服役。进入21世纪初,海上自卫队又建造了6艘改进的“高波”级,彻底将“初雪”给送去了地方队。但是在建造“高波”的时候,由于日本经济的停滞,海上自卫队的预算增长已经乏力,而驱逐舰的造价则按照规律依然逐年上涨,到了“高波”级的时候,缺钱已经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原本海上自卫队打算建造11艘“高波”级,与9艘“村雨”一起将冷战时期的“初雪”和“朝雾”都送到地方队,顺便把6艘昭和年间计划的阿武隈也给退役了,但因为预算不足,造价突破600亿日元的“高波”只建造了5艘,阿武隈也没有办法按期退休,只能继续服役。

海自现有5个由地方队改编而来的护卫队,共有6艘阿武隈级护航驱逐舰和8艘护卫群退下来的朝雾级驱逐舰,亟需更新

缺钱的问题到了2010年以后,毫不意外地更加突出了。由于后来规划建造的“秋月”级提出了全新的“僚舰防空”理念,配备了更多的防空导弹以及全新的FCS-3A防空系统、相控阵雷达等先进设备之后,其造价直接突破了700亿日元,但是防务预算仍然没有什么变化,之后建造的“朝日”级虽然有意识地缩减了一些配置,但其造价依然涨到了760亿日元。一系列通用驱逐舰的造价上涨使得自卫队造舰也没有了往年的豪气,“秋月”级只建造了4艘,而“朝日”级的建造数量估计也不会太多。由于海上自卫队在进行了编制改革后取消了地方队,而将其下属的舰艇也编成了护卫队,这些护卫队里的舰体更新也就纳入了自卫队的考量。由于新驱逐舰数量有限,6艘战斗力在护卫舰队垫底的阿武隈迟迟就得不到更新,有鉴于此,自卫队考虑要建造新的DE,争取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实现对老旧舰体的更新换代。

这一建造案在研制的过程中一度受到了中日争夺钓鱼岛事件的影响,自卫队一度打算将该级舰造成轻武装、高航速的“日本濒海战斗舰”,导致传统自卫队的不少退休海将们大骂海自“误国误队”。不过从现在的公布的护卫舰方案看,自卫队的“拨乱反正”还算成功,护卫舰的构型也是个标准的作战舰艇。

30DE方案一度采用美军LCS 1“自由”号频海战斗舰构型,有趣的是,美军也在最近开始了传统FFG项目的招标

按照目前的设计,30DE的标准排水量3900吨,满载排水量接近5000吨,采用柴燃联合动力,配备1门127毫米主炮、16单元MK-41垂直发射系统、2套反潜鱼雷发射管、8枚反舰导弹、一套“海拉姆”近程反导系统和一个直升机机库,舰上采用一体式多功能桅杆,配备4面相控阵雷达阵面,最大航速在30节以上。

无论从外形还是结构看,30DE这个护卫舰都长得和当代的一些先进护卫舰差不多,比如法国海军的“阿基坦”级导弹护卫舰。不过30DE的吨位相对较小,也使它看起来更加紧凑。以至于有人觉得,这样的吨位和总体布局,实在和中国海军的054A或者其他4000吨级护卫舰方案十分相似。这种类型的舰艇谈不上性能多么先进,但胜在性能均衡,理论上如果能和054A一样把造价稳定在一个合理的位置并进行批量采购的话,30DE也可以成为一款不错的战舰。

对于海自来说,30DE的设计相当紧凑,让人想到了中国海军的054A

很显然日本海上自卫队也是这样想的,在对30DE的概要介绍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造价必须控制在500亿日元上。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样严格的价格限制最后能否实现,但几乎可以肯定,未来几年中在研制30DE的过程中,与价格“作斗争”的故事将伴随它的全程。

从性能上看,尽管30DE护卫舰吨位不大,且造价也控制得很严格,但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其综合作战能力反而要超出早期为护卫舰队建造的“村雨”级甚至“高波”级驱逐舰。由于这型舰是为了替代“阿武隈”级护卫舰建造的,自然也优先配备由地方队改编而来的护卫队,而正经使用驱逐舰进行更新的几个传统的护卫队此时就可能面临自己的老驱逐舰性能还不如新护卫舰的尴尬情况。对于强调“门第”和“年阶”的海上自卫队而言,如何应对这种情况显然是一个有趣的话题。不过这样的编制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尽快打破这种根据旧时代“出身”分护卫队的门第之见,尽快实现海上自卫队新老护卫队之间的整合。

按照海上自卫队最初的计划,30DE作为一款廉价的护卫舰,应该能够得到大批量建造,其生产速度将达到一年2艘,而总产量则有望达到20艘。届时,除了担任舰队防空的宙斯盾舰以及担任“僚舰防空”任务的“秋月”级和“朝日”级,名为“护卫舰”的30DE则将成为海上自卫队最先进的“原教旨”通用驱逐舰;反而是原本的“村雨”级和“高波”级驱逐舰,因为舰龄较长、性能一般,反而将成为二线舰艇甚至退役。用排水量不足5000吨的护卫舰取代传统6000吨的通用驱逐舰,理论上单舰造价可以省下100多亿日元,而节省下的资金,则差不多相当于1-2艘宙斯盾级导弹驱逐舰的造价。对于自卫队而言,这样的节约还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所谓通用舰的级别从DD降成了DE,但是实际战斗力却得到了保持,对于被高级防空舰和驱逐舰高涨的造价压得透不过气来的自卫队而言,这未必是一个糟糕的选项。

当然,正如前面所说,这把“如意算盘”要能实现,关键要看30DE护卫舰500亿日元的“上限”能否守住,要是最后这艘小护卫舰的造价也和“高波”一样蹦上600亿日元,那么自卫队这所谓的妙计,可能就只能处在“想得美”阶段了。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关于招募媒体记者和公益律师为精神控制
2016: 美国奥委可不是国家体委 zt
2015: 看日出是习帝阅兵大典唯一看点 zt
2015: 兵败如山倒 zt
2014: 中国近代史上为什么没有重大发明创造?
2014: 下一個或是溫老虎
2013: 王石称现在的制度不如2000年前罗马 z
2013: 国内越来越先进了
2012: 也要给中央留点颜面
2012: 转多维博客:剑桥大学教授Peter Nola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