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郭文贵式新闻为何触目惊心
送交者:  2017年03月15日11:04:26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近期,有媒体发出长篇调查性报道,起底了一个鲜为人知的资本巨鳄:人称“权力猎手”和“加勒比海盗”的郭文贵,一个在舆论场里本让人感觉陌生的人。此前,他的信息在网上寥寥无几。据媒体报道,他发于畎亩,出身山东农村,少年家境平平,初中毕业后混迹社会。早先逐鹿中原商海,继而鏖战京华地产。无论是犬牙交错的政商密网,还是利益交织的地产圈子,抑或危机四伏的资本市场,他未尝败绩,终成为老家人口中的“大富豪”。他的新闻成了一个持续发酵的舆论头条。

    想必看过相关报道的人都会为一个个细节触目惊心。因为,在报道里,郭文贵的圈钱线路图和关系网,一目了然。当然,这些报道其实也说明郭文贵的问题存在已久。问题的关节点也就在这里: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按道理,郭文贵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去欺压别人的权益,扰乱商界秩序,一定会有人反抗。可为何这些反抗者的声音被淹没了?媒体的舆论监督职能为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起到该有的效果?

    显然,能解释这一结果的只有两种情况:其一,正如郭文贵实际控制的盘古大观在其官微上的声明,媒体报道失实,侵犯了郭的名誉权。其二,媒体报道属实,只是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媒体在对其进行监督报道的过程中遭遇阻力。据目前各种信息来看,后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昨日《新京报》就透露,早在郭文贵的摩根大厦(即现在的盘古大厦)出现土地纠纷案时,《新京报》就有关注。后来该报又对其顶楼违章建筑四合院进行过舆论监督,却遭到非主管部门的不正常干预。有关方面甚至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派人持公函前来威胁。

    姑且不论而今“权商勾结”这种现象到底有多严重,但透过郭文贵事件,我们可以看到:有时候,围绕官商勾结现象,媒体事前监督的缺失和事后报道的集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和某些高官被查后的报道一样。比如,据媒体报道,和郭文贵存在密切关系的国安部原副部长马建,在落马后被查出6名情妇2个私生子。可问题是,此人干了那么多坏事,严重违纪,在落马前,公众为何难见到他的负面消息?

    也许,正因为有某种任性权力的庇护,“郭文贵”和他所控的公司才成了媒体碰不得的敏感词。也正因为如此,这类信息一经释放和传播,才会引发令人眩晕的效应。试想,如果舆论监督能够更正常履职,人们在看完相关新闻后,第一感官还会出现触目惊心的状态吗?(敬一函)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特色无耻:万分之一官员腐败, 百姓笑了
2016: 也谈习近平 zt
2015: 犹太教和从中发展出来的基督教是根本不
2015: 汉语辞书的换代产品
2014: 如何对待维族人?z
2014: 完了,汉人成惊弓之鸟了
2013: 震撼老朽一下
2013: 江浙黑心猪 vs 湖北九头鸟
2012: 人民需要觉醒,只有人民充分的参与政治
2012: 大家学习吧:习近平:领导干部要以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