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bob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从习近平的“阅读史”判断其未来去向 z
送交者:  2015年09月11日09:59:08 于 [世界时事论坛] 发送悄悄话
这一代领导人很小就离开了校园,不论他们多么爱读书,差不多都具有严重的知识缺陷,不能正确地理解世界,所知道的世界是被意识形态重塑的世界,具有浓厚的苏俄倾向。这一代人形成的世界意识,是对世界充满敌意,就是毛一直告诫全党的: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老高按:每一次信息传播手段的升级,就会伴随出现“出土文物”的现象——将过去的一些信息用新的载体重新发布,许多没有读过的人便也很有新鲜感。记得世纪之交前后,中文网络蓬勃发展,原来发表于平面媒体的许多文章纷纷上网、“起死回生”;而近年微博、微信风行一时,也让原来早已传播于互联网的一些旧文,再次流行,不胫而走,由于这些文章多次转贴,出处、时间等信息脱落,于是许多读者会以为是最新信息,趋之若鹜。我的一个朋友用“文革”中的语言笑曰:真是“沉渣泛起”啊!
眼下就有这么一篇:一年多前共识传媒和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在哈佛举行了一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的影响以及2014中国的走向”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勇教授在会上的发言,最近在微信朋友圈中被频频转贴,又被一些网站转载上网。
但是马勇教授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是值得这么重覆多次地传播、是值得关心中国命运和前景的人重视、深长思之的。
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李源潮等基本上与我属于同一代人。我曾经在分析红卫兵、分析知青、分析“文革”后首批高考入学大学生等等文章中,也关注到我们这代人的知识结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做过一些描述和分析。马勇教授的看法专注于领导人,更为系统全面。这些中南海新贵中,据我得到的消息,李克强、王岐山应该是阅读西方现代人文、经济和社会科学书籍相当多的,而习近平,前年在一次研讨会上得知,前新华社福建分社负责人曾多次前往习近平省长的官邸,他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习省长非常着迷历史,书柜中最大量的是历史书——这与毛泽东倒是颇为相近。不过老毛读的多是竖排线装的中国古籍(俗话说都是“躺着的而不是站着的书”),《资治通鉴》就读了17遍,写满批注。希望习近平爱读的历史书,不致于口味这么狭窄。
前一段时间还读到一篇文章,比较了基本上同时代的两个女性统治者从幼年起所受的教育: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中国的慈禧太后,她们治理国家的思路,南辕北辙;治理的效果,更有天渊之别,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她们从小所读的书的差别不可以道里计。
想到今天的中国,对小学、中学、大学的学子仍然在坚持进行愚民教育,不由得不为中国今后20年、30年的命运捏一把汗。


从领导集团知识背景看未来十年中国政治走向
马 勇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勇在共识传媒和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中国的影响以及2014中国的走向”研讨会上的发言稿。

中共十八大产生的新的领导集团已经开始工作很久了,国内外对这一届新班子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看涨的以为这是中国百年来最好的班底,看衰的以为中国还将在十字路口徘徊,中国极有可能错失十年机遇。
对于各种各样的看法,我不准备评论,我只是希望从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研读新领导集团的“阅读史”,从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知识储备,提供一个不一样的观察视角。

我们必须承认,这一届领导集团是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特殊形态,甚至是1949年中共建政之后也没有见过的特殊形态,进一步说,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特殊时代,一个过渡期。
今天的中国,当然不能直截了当地说成是帝制中国的延续,中国共产党确实给这个国家注入了若干新的因素,但就国家基本形态而言,今天的中国是“党天下”,共产党不仅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而且负责这个国家一切日常事务,是比帝制中国“家天下”更集权的体制,因而正像这几年在谈论“中国模式”时突然领悟的那样,中国在经历了向西方学习一百多年后,竟然还有那么多“中国特色”。这些特色,无疑就是帝制中国的遗产——这种说法只是一个事实描述,并不涉及价值观。
帝制中国历代开国君主无一例外精明过人,智慧超群,是丛林竞争中的强者,凭实力说话。他们打江山、坐江山,理所当然,具有那个时代的合法性。他们无一例外都像秦始皇那样,希望江山永固、王朝永续。因而,帝制中国历代王朝开国之后,无一例外注意接班人的培养,想方设法为皇子,以及宗室亲贵弟子提供最好教育,配备全国最好的老师,教他们知识、修养,使他们获得远高于民间社会的教育水准。比如我们现在知道的光绪帝,他的老师都是当时中国第一流学者,如翁同龢、孙家鼐等。对接班人的精心培养,可能是中国历史“超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也曾有过这样的认识,当时创办的或改造的几个高级干部子弟学校如北京景山学校,哈尔滨军工学院,以及在苏联的一些特别学校,都具有历朝历代培养接班人同样的含义,期望以最好的教育资源培养一大批接班人,保证共产党的江山不变色。
但是,毛泽东没有将这个方案坚持到底,在他执政大约十年的时候,就因为其他原因放弃了这个想法。随后一大批正在读书的年轻人被毛泽东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习近平、李克强、王岐山等人都拥有这样的人生经历。

知青经历当然具有很多正面意义,他们不再是生于深宫养育深宫,像章太炎骂光绪帝所说的“不辨菽麦”的“小丑”。这一代具有知青经历的领导人对中国下层社会有著非常深刻的记忆。这是积极的一面。
底层生活的负面影响也有。这一代人离开了深宫大院,特别是像习近平这样的家庭,又因为家长被打倒的原因下去,底层社会的负面,让这一代人一览无余,使他们知道中国社会不易,也知道了中国社会的“潜规则”。因而这代领导人在个人修为上并非不可挑剔,这也是他们相互之间制衡伤害的一个弱项,他们没有办法像中国传统政治家那样“内圣外王”,更不可能像历代帝王那样既是政治领导者,又是道德楷模。
由于这一代领导人很小就离开了校园,离开了书本,特别是那时最盛行的价值观是“知识越多越反动”,因而不论这一批年轻人多么爱读书,他们差不多都具有严重的知识缺陷,不知道世界,不能正确地理解世界,所知道的世界是被改铸过的世界,是意识形态重塑的世界,而且具有浓厚的苏俄倾向。习近平曾不止一次说过他对苏俄文学的阅读、喜爱,是可信的,苏俄文学就是1950年代出生的那代人的精神食粮。
中国在1960年代与苏联关系恶化后并没有转身投入西方阵营,中国在那个时代向国内所描述的世界,对这一代人世界意识的形成影响巨大。这个世界意识就是对世界充满敌意,就是毛泽东一直告诫全党的: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因而这一代人内心深处不会轻易相信西方。这一点,又与中国近代史研究一直宣扬“悲情”,宣扬“挨打”,一直抱怨帝国主义侵略等有关。

在“文革”晚期,被中断的大学招生勉强恢复,以“工农兵学员”的名义让一批人重新回到了学校。习近平、王岐山、王沪宁、刘奇葆等都在这个时候进入大学读书。这是他们知识背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毛泽东去世后,中国的大学教育很快恢复,1977、1978、1979这三个年份进入大学的这批人在中国叫做“新三届”。新三届个别年龄偏大的最近几年开始陆续退休,但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就是当今中国各领域的骨干,也是中国现在领导层中的主流,李克强、李源潮、胡春华等就是“新三届”的代表。
19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充满活力、生机的最好时期,中国与外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也是过去六十年中最好的。在那个时候,许多现代知识传入中国,几套大型丛书对西方学术的译介深刻影响了这一代中国人,也是这一代中国人今天还能对世界抱有适度理性的一个重要背景。

1950年出生的这一代,不论是“新三届”,还是其他知识背景的,有许多人在1980年代出国留学了。尤其是中国历史上再也不会出现的“工农兵学员”这个群体,在那个充满希望的1980年代或出国留学,或重回大学深造。不管是出国留学,还是重回大学,他们对世界,对历史,对中国未来的看法,应该说与世界主流很接近。但是,这一部分或出国留学,或重回大学深造,都因为读书脱离了社会实践,因而在政治场上也就慢了一步,除极个别的例外,比如王沪宁,更多的人并没有成为当今中国政治层面的主导力量。而习近平、王岐山等这一批在1980年代坚持没有“回炉再造”的实践派,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从底层打拼,付出艰辛努力,也就一步步升迁上来。我们不必过高估计家庭背景对他们仕途的影响,他们也是在过去三十年大浪淘沙冲洗出来的政治精英。他们熟知中国社会,知道中国问题在哪里,知道知识的意义,因而这一批实践派在1990年代差不多都到大学、党校读了在职硕士、博士。
这批领导人在职博士当然没有办法与全职研究生比,含金量当然有差异。从负面看,是“赢者通吃”,是将那些辛辛苦苦读学位的人价值稀释。但是如果从积极层面看,表明这部分人对自身知识贫瘠的恐惧——是好事,不是坏事。
从这批领导人知识背景看未来中国政治走向,能够得出这样几个看法:

第一,这一代领导人在政治上仍然是过渡性的,他们的知识构成中还没有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储备。因而在未来十年,除非发生意外事件,中国不会发生巨大变革,在政治上往前走很远是不现实的。这是知识背景的制约。

第二,中国政治在这一代领导人主持下向回走的可能性绝对不存在,他们对中国社会底层的认知,对1980年代的回忆,都决定他们在与世界的交往上依然会抱持积极的态度。不会在经济的交往上往回走,更不会重回闭关锁国。
但是,这一代政治领导人有深厚的毛泽东情结,对毛泽东的政治艺术非常崇拜,在他们灵魂深处都有一个或大或小的毛泽东影子。这是这一代领导人独一无二的财富、特征。但是,随著毛泽东渐渐从神坛上走下来,这一代对毛泽东的崇拜应该是中国历史的绝响,不可能再影响到十年之后的时代。这一点也是可以预见的。

第三,中国内部的政治发展在未来十年会增长一些新的因素,比如随著留学生回国越来越多,外部世界更加真实的形象会渐渐改变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当然,这也需要外部世界不断向中国释放善意,更加清晰地解释自己的意图,不要让中国内部的民族主义借机生事。
比如,美国政府“重回亚洲”政策的宣讲,就远不如十九世纪美国的亚洲政策那样清晰,一个“门户开放”简洁提法让中国朝野增加了对美国的亲近感。中国在十九世纪晚期大踏步走向世界,进行改革,与外部世界不断持续向中国释放善意不无关系。而今天的中国之所以在政治上裹足不前,甚至有时候感觉倒退,与中国政治领导人对外部世界真实意图的理解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晚清中国领导人也曾怀疑过外部世界的用意,但当他们清楚明白中国的进步是共赢,对中国利多弊少,或有利无弊,因而能够在1901年之后毫不犹豫地踏上政治改革的道路。这段历史很值得国际学术界深思。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4: 文革小史:小岗村的前后30年 z
2014: 听其言观其行:乐见胡温习抱团 z
2013: “中国饿死三千万”的谣言是怎样形成的
2013: 不是说毛泽东路线被全国上下一致抛弃且
2012: 累不累? 日本一招招往你身上递,中国倒
2012: 中日空军、海军实力对比(美国版)
2011: 为中国共产党辩:1. 中国共产党曾是个由
2011: 如果你是李双江,儿子必然会行凶。
2010: 民主先声:1949年以前,中国共产党对国
2010: 【转】真正的民族英雄---蒋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