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中文  
 
版主:x-file
 · 九阳全新免清洗型豆浆机 全美最低
 
清华大学郭黛姮团队花15年 用数字技术详细“复原”圆明园
送交者:  2017年04月18日19:48:19 于 [世界游戏论坛] 发送悄悄话


2017-04-18 22:20:45字号:A- A A+来源:观察者网
关键字:复原圆明园

【观察者网综合报道】80余位专业人员,15年专注于遗产保护,查阅10000余件历史档案,画了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造了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分了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终于让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跨越了310年的时光,再次展现在大家面前。

3D复原的同乐园大戏楼

4月18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音héng)团队完成的数字圆明园研究和应用项目新闻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不是八国联军——观察者网注),如今只留下一座遗址公园。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是中国文化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可惜现代人已经无法从中体会到当年的辉煌胜景。而关于圆明园的“复建之争”也持续了近30年,却难获共识。

圆明园今天成为了著名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用视频还你一个真实的圆明园 

在此期间,一直致力于建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中国著名古建学家郭黛妲,已埋头复原“万园之园”近20年,她的团队用的是数字技术,让曾经饱受战火侵袭的圆明园重现光彩。

“人们对于圆明园的期待感很强。清华大学身在圆明园所在地,也有责任研究和复原这座园林。圆明园到底什么样?人们都说不清楚。圆明园历经战争浩劫,有人认为它今天是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有人说圆明园是古代皇帝骄奢淫逸的见证。其实这些观点都不够全面。因此我们要全面研究圆明园。”在今天发布会上,郭黛姮这样说道。

作为梁思成先生的学生,如何践行梁先生对于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念,既遵循遗产保护的原则,充分展示和阐释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又能满足公众“亲眼目睹”的情感期待,成为郭黛姮一直以来的探索。在她50年的学术生涯中,目光从未脱离过圆明园。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

年近八旬的郭黛姮,自小在北京长大,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曾主持规划了雷峰塔新塔重建工程和北京恭王府府邸修缮工程,在保护文物的同时再现了当时的建筑和景观。这些成就不仅令中外瞩目,也使她成为国内古建筑研究领域的权威。

郭黛姮说,对圆明园的数字化复原,能够让人们对圆明园有更全面的认识。“我们研究了每一位皇帝的驻园时间,发现他们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在圆明园,圆明园实则是皇帝临朝理政的场所,能够称之为紫禁城外的‘第二个政治中心’。”

“如果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那么圆明园是用园林造就的一部活生生的社会文化史。”郭黛姮曾这样说过,圆明园作为一座皇家园林,其不同时期建筑风格的变化均是中国历任皇帝治国理念和方略的体现。

圆明园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作为四皇子胤禛的赐园开始营建,到胤禛即位,始作为皇帝御园,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150年的扩张、经营。对圆明园营建过程的研究,基于若干极为重要的史料,其中《圆明园内工则例》、样式房图档和《圆明园四十景图》尤有价值。

《圆明园四十景图》(选)

历史上,由于每一位皇帝爱好不同,圆明园同一景区不同时期的景观也会随之变化。通过数字化复原,现代人还可以一睹这座“万园之园”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风采,但是这就给修复工作增加了难度。

为了让圆明园“活过来”,自1999年起,郭黛姮带领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的研究,他们注重实际调查,包括勘查、测绘和已有的考古发掘新成果,同时深入挖掘史料,结合《圆明园内工则例》、《内务府奏销档》、帝王《穿戴档》、《起居注》以及《御制诗》的记载,研究圆明园中各类人物及其活动特点,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对圆明园中的场所空间进行分析,揭示其空间的特质。

在这个过程中,郭黛姮常带着建筑系的学生,依照30年代由中国营造学社绘制的圆明园平面图,沿着土路寻找假山、池塘、石桥等遗址。在她看来,这些琐碎的勘察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圆明园谐奇趣南侧复原图。

在此基础上,团队结合1933年、1965年、2002年地形图,查找了圆明园山形、水系在全园的变化状况;利用圆明园的样式房遗图、当时的书画作品、圆明园的文献档案,对园中每栋建筑的造型特点、景区空间构成进行分析;发掘出一些特殊造型建筑的结构特点,山石、花木的配置手段。这些研究深化了对清代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的认识,类型之丰富前所未有,规格之高超乎想象,空间丰富,尺度宜人。这些研究成果以多篇博士、硕士论文及书籍的形式呈现。

与此同时,高科技数字技术也被引入对圆明园的重现,每复原一个景区就需要十多道程序:遗址信息采集与记录、样式房建造技术分析、残损构件虚拟拼接等等,每一步都需要结合史料严格论证、分析。

“每棵树、每块牌匾的颜色都反复推敲,还用烘焙技术还原了最真实的光影效果,增强现场感。”10000余件历史档案、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终于让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跨越时光,再次展现在大家面前。

上下天光 道光时期

上下天光 乾隆时期

在数字化复原圆明园的过程中,每处建筑都要从内部结构做起,柱、梁、斗栱、椽子、门窗、瓦件、吻兽等都要求三维建模,彩画要按照不同的时代风格绘制,并体现出时代风格和场景的变化。

数字化复原的过程中,也常常伴随着新的发现。在西洋楼景区的研究中,团队从圆明园库房所存的残损琉璃花饰,发现了西洋楼景区“中西合璧”的新特点,即不仅使用琉璃瓦的屋顶,而且还有许多琉璃窗套、壁饰等。

此外,对西洋楼喷泉的了解,国内学者此前知之甚少,团队成员曾利用探地雷达测出了喷泉供水管线的存在,但仍然不了解其供水所用机械。


圆明园3D复原过程

为了实现数字圆明园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清华大学团队和圆明园管理处共同承担了2013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现辉煌——数字圆明园研究及文化旅游应用示范”项目。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郭黛姮教授团队研发了“虚拟现实”的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2012年10月投入使用)和圆明园虚拟游园系统,研发了具有海量数据,集定位、导航、位置识别、音频讲解等于一体的圆明园移动导览产品和高清沉浸式体验产品。团队研发的“增强现实”IPAD导览,将遗址现状与历史复原场景进行叠加的同屏对比,能够实现360度环视,获得了技术发明专利。通过虚拟游园系统,游客仿佛置身“正大光明”的楼前,雕梁画栋的楼内,一代帝王正与臣子商讨朝政。

目前,郭黛姮团队对于圆明园的研究探索并未停止。他们正围绕全新的数字技术概念,推进“混合现实”和“感映现实”两个创新项目,使虚拟场景进一步混合在现实空间中,让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具有极高艺术观赏性和感染力的体验式空间,充分调动体验者的五感,进而激发其对展示主题的高度情感共鸣。

此外,随着圆明园考古发掘推进、基础条件改善,团队还将进一步扩大数字复原的研究范围。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数字复原圆明园图景,让更多人通过图像领略圆明园的魅力,能够把科研成果变成实实在在为大众服务的成果。”郭黛姮说。

据介绍,郭黛姮团队已经完成了所有能够采集到详实信息的景区的数字化复原工作,利用精准数字化复原景区达全园总量的60%。

1979年,费正清夫妇初次访问清华大学建筑系,左起:莫宗江、吴良镛、费慰梅、林洙、郭黛姮

有关圆明园的话题总是能引起人们的争议,作为古建筑专家,郭黛姮是怎样认为的呢?11年前,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指出:我并不主张在圆明园遗址上进行大规模、大面积的复建。圆明园是清代鼎盛时期的皇家园林,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文化精髓,仿照了国内外不同的园林景观,集当时园林艺术之大成,代表了中国传统园林的最高水准。

“圆明园后来被帝国主义破坏,它所经历的盛衰变化正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写照,也是这段历史的记录,是极其珍贵和不容篡改的。作为文物,圆明园承载了一段历史。历史的价值是圆明园遗址的基本价值,相关措施必须是从保护文物出发。”郭黛姮说。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中,曾将圆明园描述为“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产生的成就尽于此”。

法国军队进入圆明园抢劫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北美最大最全的折扣机票网站
美国名厂保健品一级代理,花旗参,维他命,鱼油,卵磷脂,30天退货保证.买百免邮.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16: 冷战阴云重现?美俄中掀起新一轮核军备
2016: 越南战场最危险的防空大杀器:萨姆导弹